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民事与刑事的法律界限探析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中的法律界限:民事纠纷与诈骗犯罪的区分
引言
自2021年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我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趋于明确:不禁止公民投资,但不提供法律保护,风险自担。虚拟货币不被视为法定货币,不应在市场上流通。这导致司法实践中,虚拟货币相关纠纷的处理变得复杂。民事立案难度加大,而刑事立案的证明标准又相当高。
然而,司法机关对主流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认同度正在提升。有时甚至出现一些极端情况,即纯粹的投资纠纷也被当作刑事案件处理。因此,明确区分"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的界限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深入分析这一问题。
一、案件概述
广东省佛山市中院的一份公开判决书((2024)粤06刑终300号)揭示了一起典型案例。2022年5月至6月间,被告人叶某某通过虚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诱导多名被害人进行投资,共计价值250万元人民币(包括50万元等值的USDT)。
叶某某获得资金后,将大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和还债。当无力支付利息和退还本金时,被害人报案。法院审理后认定叶某某构成诈骗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1年,二审维持原判。
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主张这是民间借贷关系,并质疑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收取了50万元价值的虚拟货币。但这些观点未被法院采纳。
二、从"民事纠纷"到"刑事诈骗":认定的标准是什么?
区分"民事纠纷"和"刑事诈骗"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以及是否客观上实施了欺骗行为。
本案中,法院认定叶某某构成诈骗罪的主要依据包括: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足以支持法院的判决。除非被告能提供真实投资的证据,否则难以辩驳。
三、法院认定:虚拟货币可以作为诈骗对象
本案中,法院认可了价值50万元的USDT作为诈骗对象。尽管辩护律师质疑无法证明收到虚拟货币,但法院基于以下理由认定事实:
法院认为,虚拟货币具有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可以作为诈骗罪的犯罪对象。
四、实务判断:投资者被骗了,一定是诈骗吗?
并非所有投资损失都构成诈骗犯罪。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通常考虑以下因素:
这些标准有助于区分真实的商业失败和蓄意诈骗行为。
五、结语
虚拟货币投资领域机遇与风险并存。从司法实践看,相关纠纷呈现"民刑交织"的复杂趋势。对投资者而言,应提高警惕,谨慎决策,避免轻信"内幕消息"或"稳赚不赔"等说辞。
一旦遭受损失,应理性评估维权途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民事诉讼或刑事立案。只有在规范中发展,才能实现技术进步与法治保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