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Web3圈内幕:从标签溢价到财富效应的循环游戏
Web3圈子里一直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潜规则"。据说,某些项目的"财库广告位"是可以购买的。具体操作是项目方认购一定数量的代币,然后项目方会将其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投资者的代币,剩余部分则用于购买主流加密货币。起初听到这种做法时,我们都觉得荒谬可笑。然而,当真有中间人带着这样的提议找上门来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在加密货币行业,融资过程与政治选举颇有相似之处,都需要"拜码头"。回想2017年ICO热潮时,我们还天真地以为只要做好产品、在论坛上宣传、设置ICO地址就足够了。那时我们把大量时间花在社交平台上回答问题,努力开发和落地产品。后来才明白,你需要认识行业大佬、各类顾问、寻找机构背书、聘请做市商、联系交易所等等。加入某个阵营往往意味着要与另一方说再见。
在这个号称要"重塑世界交易体系"的新领域,派系之争依然存在。有传言说,如果你选择在某个交易所首发,可能就要等很久才能在其竞争对手那里上市。如果得到某个社区的支持,其他投资者可能会集体放弃。接受某家知名风投的投资,可能就失去了其他投资机构的机会。
随着行业日趋成熟和专业化,这种非此即彼的情况虽然仍然存在,但在利益面前,派系之争正逐渐被消磨。毕竟在巨头占据大半江山的情况下,其他参与者只有放下成见、抱团合作,才能分享剩余的市场机会。
人们总是习惯给事物贴标签,这在Web3领域尤为明显。从市值、行业分类、功能特点,到投资方背景、融资渠道等,都成为人们快速识别和判断项目的依据。这些标签不仅提供了信任背书,还帮助人们快速了解项目特性、发展阶段,并管理预期。
例如,获得某知名投资机构支持的项目,人们往往会对其上市前景抱有期待;得到顶级风投青睐的项目,通常被认为是高质量项目。这些标签背后是品牌溢价效应,为人们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
Meme的传播逻辑也类似,往往依托于一个广为人知的"叙事"或"IP"。比如知名企业家、行业领袖或政要人物,因为这些名字本身就包含了丰富信息。由于起点高,更容易吸引早期传播者的注意,然后通过他们的推荐进入更广泛的传播圈层,最终引起大众关注。
人性使然,当一个人获利时,你可能认为只是运气;当多人获利时,你会开始关注;当大量人获利时,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士,并且他们能够言之凿凿地解释其成功原因时,大多数人就会开始行动。这些观点通过不同方式反复传播,直到触动观众的情绪。
Web3就像一个充满梦想的王国,人们都在寻找下一个机会。而那些站在高处的"造梦者"则在努力吸引人们的注意,试图从他们的热情中获取最后一分收益。
无论是链上活动的繁荣还是新的叙事出现,大家都明白最终要回归价值。然而,人性中总有一种逆天改命的冲动,尤其是在加密货币圈子里。就像明知生老病死的规律,却希望自己能够例外。于是,很多人都经历着类似的循环:从最初的怀疑到小额尝试后的兴奋,再到大举入场,最后往往以失望告终。但当下一个类似的机会出现时,这个循环又会重新开始。
我们所看到的风口,很可能只是"造梦者"想让我们看到的幻象,而财富效应则是诱惑我们的甜头。在这个圈子里,我们似乎总是在重复着分分合合的过程,难以跳出这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