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新加坡Web3監管升級:DTSP框架重塑數字資產行業格局
新加坡Web3監管格局重塑:DTSP框架帶來的變革
概要
新加坡憑藉靈活的監管環境吸引了衆多Web3企業,被譽爲"亞洲的特拉華"。然而,空殼公司激增以及高調企業倒閉暴露了監管漏洞。
2025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將實施數字Token服務提供商(DTSP)框架。所有在新加坡提供數字資產服務的公司必須獲得許可,僅註冊公司將不再足夠。
新加坡繼續支持創新,但監管力度顯著加強,要求更高的責任感和合規性。Web3公司需發展運營能力或考慮轉移至其他地區。
1. 新加坡監管環境的演變
長期以來,新加坡因其清晰的法規、低稅率和高效註冊流程吸引全球企業,被稱爲"亞洲的特拉華"。這種環境自然成爲Web3公司的理想選擇。MAS較早認識到加密貨幣的潛力,主動制定監管框架,爲Web3公司運作提供空間。
MAS頒布《支付服務法》(PSA),將數字資產服務納入監管,並推出監管沙盒。這些措施減少了早期市場的不確定性,使新加坡成爲亞洲Web3中心。
然而,近期政策方向出現變化。MAS逐漸收緊監管,提高標準並修訂框架。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超過500份許可證申請中,批準率不到10%。這表明MAS大幅提高了審批標準,採取更嚴格的風險管理措施。
2. DTSP框架:背景與變化
2.1 監管收緊的背景
新加坡早期發現加密行業潛力,通過靈活法規吸引大量公司。然而,現有體系局限性逐漸顯現。"空殼公司"模式成爲關鍵問題,企業在新加坡註冊但實際運營在海外,利用PSA漏洞。這些公司利用新加坡信譽,卻逃避實際監管。
MAS認爲,這種結構使反洗錢(AML)和反恐融資(CFT)執法困難。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警告這種"離岸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結構導致全球監管漏洞。
2022年某些高調公司倒閉將這些問題變爲現實。這些公司在新加坡註冊實體,但實際運營在海外,MAS無法有效監管或執法,導致巨額損失和監管信譽受損。MAS決定不再容忍此類漏洞。
2.2 DTSP法規的關鍵變化與影響
MAS將於2025年6月30日實施DTSP法規,隸屬於《金融服務與市場法》(FSMA 2022)。新法規旨在解決PSA局限性,所有以新加坡爲運營基地或在新加坡開展業務的數字資產公司均須獲得許可,無論用戶位置。
MAS明確表示,不會向沒有實質業務基礎的公司發放許可。未滿足要求的公司必須停止運營。這標志着新加坡向信任爲中心的數字金融中心長期轉型。
3. DTSP框架下的監管範圍重新定義
DTSP框架要求在新加坡的數字Token服務運營商遵守更明確的監管要求。任何"以新加坡爲基地"的企業都必須獲得許可,無論用戶位置或組織結構。
關鍵示例包括:在新加坡註冊但海外運營的公司;海外註冊但核心功能在新加坡的公司;甚至新加坡居民以持續商業方式參與項目。MAS判斷標準:活動是否在新加坡發生?是否具有商業性質?
運營商需具備實質性運營能力,包括AML、CFT、技術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企業需評估其活動是否受監管,是否能在新框架下維持業務。
DTSP實施表明新加坡轉型,要求企業承擔更高責任和紀律。希望繼續開展加密業務的公司和個人必須了解DTSP標準下的監管影響,並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和運營體系。
4. 總結
新加坡DTSP法規顯示監管態度轉變。MAS從靈活政策轉向明確責任,僅支持符合監管標準的運營商。
運營商必須調整在新加坡的運營。無法滿足新標準的公司可能面臨艱難抉擇:調整運營框架或遷移業務基地。一些地區正發展加密監管框架,可能成爲替代選擇。
然而,這些地區同樣要求取得許可,涉及資本要求、AML標準和運營實質性規則。公司應將遷移視爲戰略決策,綜合考慮監管強度、方式和運營成本。
新加坡新監管框架短期可能造成進入壁壘,但也表明市場將圍繞具備責任感和透明度的運營商重構。未來機構與市場的互動將決定新加坡能否被認可爲穩定可靠的商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