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币为何突然火爆?监管困境与未来发展探讨近期,稳定币概念引发广泛关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还是个陌生词汇。但作为长期从事区块链法律服务的律师,我每天都在接触相关业务和案件,感觉它正在"破圈"。最近几天发生的几件事放在一起,让人感到有些魔幻: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召开学习会,研究加密货币和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公布一起以稳定币为媒介的跨境换汇大案。犯罪嫌疑人通过操控空壳公司账户,为客户提供稳定币服务实现资金跨境转移,三年内非法买卖外汇高达65亿元。美国总统签署《天才法案》,首次确立数字稳定币的监管框架。香港即将实施《稳定币监管条例》,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体系的地区。这些事件反映出,一方面主要金融中心正推动稳定币合规化,另一方面国内部分执法机关仍将其视为非法金融活动。监管节奏与制度观念的错位,提醒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稳定币的角色与定位了。## 为何黑灰产偏爱稳定币?地下钱庄青睐以USDT为代表的稳定币进行跨境换汇,主要因为它突破了传统换汇面临的多重限制:1. 突破额度限制。通过稳定币可轻松规避5万美元的年度购汇额度,实现百万级美元的一次性转移。2. 降低资金池压力。传统模式需在境内外准备外汇头寸,风险和成本都很高。而稳定币只需在境内归集人民币,就能在境外交易所完成兑换,门槛从数千万迅速下降至几十万元。3. 提高到账效率。传统银行电汇通常需1-3个工作日,还需提交合规材料。而链上转账平均10分钟至1小时即可完成,全天候运转无假期限制,大幅提升资金流转效率。4. 增强隐蔽性。传统汇款通过银行流水等留下完整监管链条,而虚拟货币交易借助匿名工具,可有效割裂资金流向与真实身份的关联,增加执法难度。5. 利用监管差异。传统换汇需同时应对境内外监管,但借助稳定币,资金可在宽松监管地区完成最后落地,实现在不同管辖区自由穿行。可以说,稳定币的介入重构了非法换汇模式,极大放大了灰产的效率和隐蔽性。这种低门槛、去中心化、强跨境的工具,正成为资金"灰色流动"的新型技术基础设施。## 为何持续高压打击虚拟货币犯罪?我国对虚拟货币相关犯罪的高压打击,基于两个核心逻辑:首先,虚拟货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流动性,难以被传统金融监管有效管控,易被用于掩饰、转移非法所得。最高法、最高检已明确将"通过虚拟资产交易"列为洗钱方式之一。其次,作为严格外汇管制国家,虚拟货币的无国界特征极易成为规避监管、非法换汇的工具。这不仅扰乱金融秩序,还影响宏观调控与经济安全,主要包括:- 统计失真: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本地监管掌控,导致外汇流出无法准确统计,造成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出现"数据黑洞"。- 宏观调控失灵:央行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外汇供需,可能误判政策调整时机,影响调控有效性。- 税收与资产流失:通过虚拟币非法换汇避税,导致国家在结售汇环节的存款准备金、跨境税源和反洗钱数据流失。自2017年将虚拟货币业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以来,监管力度不断加码。但现实中,稳定币在灰产领域的使用反而愈加活跃。这也催生出一批"低买高卖"套利的中介群体,俗称"U商"。他们虽不直接参与上游环节,却常因提供撮合交易、赚取汇差而被指控非法经营等罪名,成为当前司法实务中的"高风险边缘人群"。## 靠持续打压能"消灭"稳定币吗?从2017年至今,监管政策密度与力度显著增强。然而,作为办理大量相关刑事案件的律师,我不禁思考:这种持续严打是否真能实现有效打击犯罪的目的?在我接触的案件中,常见以下情况:1. 被抓的多是"边缘人物":普通员工、"车手"、中间人、U商等,而非决策者或真正收益方。2. 主犯在逃,执法难以追及:很多操盘者已逃往国外,甚至变更国籍。跨国执法成本高,效果有限。3. 国家损失难以追回:如湖北荆门4000亿涉案流水的网赌案,投入大量资源,但实际追回金额远低于预期。大量资产存放于境外平台或公司账户,司法扣押面临诸多障碍。这揭示了一个现实:对主犯而言,违法成本往往仅是让"边缘人物"替罪;而被抓的人也不过是链条中的一环,既非组织者,也难以承担全部后果。刑法打击虽有威慑力,但实践中让"介绍人""搬运者""兑换者"成为主要受罚对象,治标难治本。同时,国家投入大量执法资源,能否换来系统性治理效果,值得深思。近年来官方通报的典型案件,似乎呈现"越堵越漏""越打越大"的失控感。国家寄望通过个案惩治实现全社会警示,但现实是每个人都困在信息茧房里,案发前可能根本未留意相关新闻,或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稳定币主导权是我们主动放弃的如果说打击灰产是"防",那主导合法替代路径应是"攻"。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主动权是自己抛弃的。回看当年,中国曾是全球稳定币大国。今天全球知名的交易所,如某安、某X等,创始人几乎清一色是中国人。曾经,交易所团队设在境内,资讯平台扎堆发展,大多数用户用人民币或人民币稳定币交易。但如今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式。若非连续出台的政策壁垒导致项目方、平台被迫关停或出海,中国原本极有机会主导整个稳定币生态。政策围堵之外,我国也试图另辟蹊径。自2016年起,央行启动数字人民币研发,目标之一是对标美元稳定币,试图实现:- 减少对美元通道依赖,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场景结算,绕开SWIFT与美元清算体系。- 抑制资本外逃与非法换汇,从技术层面替代USDT等在地下金融系统中的作用。- 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官方出品"的合规、无手续费数字现金工具,弱化稳定币的灰色吸引力。但由于数字人民币缺乏广泛应用场景和生态配套,市场接受度低迷,这一路径未形成真正有效的支付替代。仅靠行政命令强行推广,难以取得实效。推广数字人民币未能实现政策目标,一方面证明了政策路径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对稳定币"封杀"的另一面:政策抵制并未消灭问题本身,只是让灰色路径更加隐蔽、地下交易更加复杂,反而给现有监管带来更多困扰。## 稳定币的优势与应用场景2025年7月,美国签署《天才法案》,正式确立数字稳定币监管框架。有专家评价:"美元稳定币本质是美元在区块链世界的代币化投射,是美元霸权的数字延伸。它通过技术放大了美元的全球渗透力,但也带来新的系统性风险。对国家而言,稳定币成了货币主权博弈的新战场。"原来被我们视为糟粕的东西,却被对手视若珍宝,甚至成为反制我方的武器?从技术角度看,稳定币是锚定法币价值、运行于区块链网络的可编程数字资产。其核心机制是通过链下储备资产(如美元、人民币)托管,将法币账面价值映射为链上同质化代币。它不依赖银行账户即可转移,依靠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具备高效、去中心化、低成本等特性。稳定币被广泛用于以下典型场景:- 跨境贸易结算:企业可通过美元稳定币实现秒级跨境支付,大幅降低外汇手续费与清算周期。- 自贸区与保税仓支付:人民币稳定币可用于园区内一键分账,涵盖仓储、关务、物流等场景。- 供应链金融:平台企业利用稳定币贴现应收账款,自动完成上下游多级拆分转付。- 碳交易与数字资产市场:以稳定币为标的的"链上信用资产"可实现7×24小时自动撮合,提升碳信用等类资产流动性。- B端与C端支付工具:作为跨境工资发放、留学缴费、离岸理财、保证金管理等场景的无缝中介。我们必须看到,稳定币确实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但也有切实的正向用途,这正是为何多地都在积极探索为其设计"合规沙盒"。因此,评估稳定币监管政策时,不能只盯着其风险标签不放,更需深入理解其在跨境支付、金融服务、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价值。与其将其彻底排斥于体制外,不如正视其作用逻辑,思考如何以可控方式为我所用。## 制度缺位才是问题根源稳定币不是天然的犯罪工具,它是新金融结构的载体。它是否被滥用,关键取决于制度是否及时跟进。一味打压并不能阻碍技术发展,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监管成效,更是本可掌握的全球竞争力。从我作为刑事律师的办案经历看,制度真空带来实质性执法困境:第一,制度真空导致办案单位认知滞后。国内政策一味打压、否认虚拟货币的价值,且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和办案指引,不利于案件顺利办理和法律正确实施。我们在全国多地代理Web3相关刑事案件,发现绝大多数基层办案人员对区块链技术原理与运行机制仍缺乏基本认知。第二,打击策略碎片化,执法行为形同"打地鼠"。目前我国对稳定币和虚拟货币的监管路径,未形成系统的合规指引。涉案件在定性上往往缺乏清晰边界,易造成法律适用摇摆不定,让执法人员疲于奔命。司法机关长期靠"堵漏洞、抓现行"来维持底线,注定是高成本、低产出的方式。只要市场存在真实需求,就永远会有"替代方案"被开发出来。真正有效的制度建设,既不是"纯靠打击",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构建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取得动态平衡的体系。这才是未来
稳定币困局:监管与创新如何平衡 全球角力中的机遇与挑战
稳定币为何突然火爆?监管困境与未来发展探讨
近期,稳定币概念引发广泛关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还是个陌生词汇。但作为长期从事区块链法律服务的律师,我每天都在接触相关业务和案件,感觉它正在"破圈"。
最近几天发生的几件事放在一起,让人感到有些魔幻:
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召开学习会,研究加密货币和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公布一起以稳定币为媒介的跨境换汇大案。犯罪嫌疑人通过操控空壳公司账户,为客户提供稳定币服务实现资金跨境转移,三年内非法买卖外汇高达65亿元。
美国总统签署《天才法案》,首次确立数字稳定币的监管框架。
香港即将实施《稳定币监管条例》,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体系的地区。
这些事件反映出,一方面主要金融中心正推动稳定币合规化,另一方面国内部分执法机关仍将其视为非法金融活动。监管节奏与制度观念的错位,提醒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稳定币的角色与定位了。
为何黑灰产偏爱稳定币?
地下钱庄青睐以USDT为代表的稳定币进行跨境换汇,主要因为它突破了传统换汇面临的多重限制:
突破额度限制。通过稳定币可轻松规避5万美元的年度购汇额度,实现百万级美元的一次性转移。
降低资金池压力。传统模式需在境内外准备外汇头寸,风险和成本都很高。而稳定币只需在境内归集人民币,就能在境外交易所完成兑换,门槛从数千万迅速下降至几十万元。
提高到账效率。传统银行电汇通常需1-3个工作日,还需提交合规材料。而链上转账平均10分钟至1小时即可完成,全天候运转无假期限制,大幅提升资金流转效率。
增强隐蔽性。传统汇款通过银行流水等留下完整监管链条,而虚拟货币交易借助匿名工具,可有效割裂资金流向与真实身份的关联,增加执法难度。
利用监管差异。传统换汇需同时应对境内外监管,但借助稳定币,资金可在宽松监管地区完成最后落地,实现在不同管辖区自由穿行。
可以说,稳定币的介入重构了非法换汇模式,极大放大了灰产的效率和隐蔽性。这种低门槛、去中心化、强跨境的工具,正成为资金"灰色流动"的新型技术基础设施。
为何持续高压打击虚拟货币犯罪?
我国对虚拟货币相关犯罪的高压打击,基于两个核心逻辑:
首先,虚拟货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流动性,难以被传统金融监管有效管控,易被用于掩饰、转移非法所得。最高法、最高检已明确将"通过虚拟资产交易"列为洗钱方式之一。
其次,作为严格外汇管制国家,虚拟货币的无国界特征极易成为规避监管、非法换汇的工具。这不仅扰乱金融秩序,还影响宏观调控与经济安全,主要包括:
统计失真: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本地监管掌控,导致外汇流出无法准确统计,造成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出现"数据黑洞"。
宏观调控失灵:央行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外汇供需,可能误判政策调整时机,影响调控有效性。
税收与资产流失:通过虚拟币非法换汇避税,导致国家在结售汇环节的存款准备金、跨境税源和反洗钱数据流失。
自2017年将虚拟货币业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以来,监管力度不断加码。但现实中,稳定币在灰产领域的使用反而愈加活跃。这也催生出一批"低买高卖"套利的中介群体,俗称"U商"。他们虽不直接参与上游环节,却常因提供撮合交易、赚取汇差而被指控非法经营等罪名,成为当前司法实务中的"高风险边缘人群"。
靠持续打压能"消灭"稳定币吗?
从2017年至今,监管政策密度与力度显著增强。然而,作为办理大量相关刑事案件的律师,我不禁思考:这种持续严打是否真能实现有效打击犯罪的目的?
在我接触的案件中,常见以下情况:
被抓的多是"边缘人物":普通员工、"车手"、中间人、U商等,而非决策者或真正收益方。
主犯在逃,执法难以追及:很多操盘者已逃往国外,甚至变更国籍。跨国执法成本高,效果有限。
国家损失难以追回:如湖北荆门4000亿涉案流水的网赌案,投入大量资源,但实际追回金额远低于预期。大量资产存放于境外平台或公司账户,司法扣押面临诸多障碍。
这揭示了一个现实:对主犯而言,违法成本往往仅是让"边缘人物"替罪;而被抓的人也不过是链条中的一环,既非组织者,也难以承担全部后果。刑法打击虽有威慑力,但实践中让"介绍人""搬运者""兑换者"成为主要受罚对象,治标难治本。
同时,国家投入大量执法资源,能否换来系统性治理效果,值得深思。近年来官方通报的典型案件,似乎呈现"越堵越漏""越打越大"的失控感。国家寄望通过个案惩治实现全社会警示,但现实是每个人都困在信息茧房里,案发前可能根本未留意相关新闻,或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稳定币主导权是我们主动放弃的
如果说打击灰产是"防",那主导合法替代路径应是"攻"。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主动权是自己抛弃的。
回看当年,中国曾是全球稳定币大国。今天全球知名的交易所,如某安、某X等,创始人几乎清一色是中国人。曾经,交易所团队设在境内,资讯平台扎堆发展,大多数用户用人民币或人民币稳定币交易。但如今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式。若非连续出台的政策壁垒导致项目方、平台被迫关停或出海,中国原本极有机会主导整个稳定币生态。
政策围堵之外,我国也试图另辟蹊径。自2016年起,央行启动数字人民币研发,目标之一是对标美元稳定币,试图实现:
减少对美元通道依赖,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场景结算,绕开SWIFT与美元清算体系。
抑制资本外逃与非法换汇,从技术层面替代USDT等在地下金融系统中的作用。
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官方出品"的合规、无手续费数字现金工具,弱化稳定币的灰色吸引力。
但由于数字人民币缺乏广泛应用场景和生态配套,市场接受度低迷,这一路径未形成真正有效的支付替代。仅靠行政命令强行推广,难以取得实效。
推广数字人民币未能实现政策目标,一方面证明了政策路径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对稳定币"封杀"的另一面:政策抵制并未消灭问题本身,只是让灰色路径更加隐蔽、地下交易更加复杂,反而给现有监管带来更多困扰。
稳定币的优势与应用场景
2025年7月,美国签署《天才法案》,正式确立数字稳定币监管框架。有专家评价:"美元稳定币本质是美元在区块链世界的代币化投射,是美元霸权的数字延伸。它通过技术放大了美元的全球渗透力,但也带来新的系统性风险。对国家而言,稳定币成了货币主权博弈的新战场。"
原来被我们视为糟粕的东西,却被对手视若珍宝,甚至成为反制我方的武器?
从技术角度看,稳定币是锚定法币价值、运行于区块链网络的可编程数字资产。其核心机制是通过链下储备资产(如美元、人民币)托管,将法币账面价值映射为链上同质化代币。它不依赖银行账户即可转移,依靠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具备高效、去中心化、低成本等特性。
稳定币被广泛用于以下典型场景:
跨境贸易结算:企业可通过美元稳定币实现秒级跨境支付,大幅降低外汇手续费与清算周期。
自贸区与保税仓支付:人民币稳定币可用于园区内一键分账,涵盖仓储、关务、物流等场景。
供应链金融:平台企业利用稳定币贴现应收账款,自动完成上下游多级拆分转付。
碳交易与数字资产市场:以稳定币为标的的"链上信用资产"可实现7×24小时自动撮合,提升碳信用等类资产流动性。
B端与C端支付工具:作为跨境工资发放、留学缴费、离岸理财、保证金管理等场景的无缝中介。
我们必须看到,稳定币确实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但也有切实的正向用途,这正是为何多地都在积极探索为其设计"合规沙盒"。因此,评估稳定币监管政策时,不能只盯着其风险标签不放,更需深入理解其在跨境支付、金融服务、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价值。与其将其彻底排斥于体制外,不如正视其作用逻辑,思考如何以可控方式为我所用。
制度缺位才是问题根源
稳定币不是天然的犯罪工具,它是新金融结构的载体。它是否被滥用,关键取决于制度是否及时跟进。一味打压并不能阻碍技术发展,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监管成效,更是本可掌握的全球竞争力。
从我作为刑事律师的办案经历看,制度真空带来实质性执法困境:
第一,制度真空导致办案单位认知滞后。国内政策一味打压、否认虚拟货币的价值,且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和办案指引,不利于案件顺利办理和法律正确实施。我们在全国多地代理Web3相关刑事案件,发现绝大多数基层办案人员对区块链技术原理与运行机制仍缺乏基本认知。
第二,打击策略碎片化,执法行为形同"打地鼠"。目前我国对稳定币和虚拟货币的监管路径,未形成系统的合规指引。涉案件在定性上往往缺乏清晰边界,易造成法律适用摇摆不定,让执法人员疲于奔命。司法机关长期靠"堵漏洞、抓现行"来维持底线,注定是高成本、低产出的方式。只要市场存在真实需求,就永远会有"替代方案"被开发出来。
真正有效的制度建设,既不是"纯靠打击",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构建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取得动态平衡的体系。这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