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i理财新范式:简化链上投资,重塑行业格局4月16日,Glider完成了由某知名风投机构领投的400万美元融资。该项目能够在复杂的链上投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得益于Intent、LLM等技术的发展,但DeFi整体仍需重组以简化投资门槛。DeFi工具经历了从乐高时代到安全耦合的理财时代的演变。Glider起步于2023年底某公司的内部创业,最初形态是Onchain Bots,即组合不同操作步骤方便用户投资和使用。这种帮助用户理财的业务模式由来已久,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DeFi Summer时期都存在。Glider目前仍处于内部研发阶段,其主要思路包括:1. 通过API接入方式连接现有DeFi工具,包括各赛道龙头和新兴协议,搭建B2B2C获客模式。2. 允许用户构建投资策略并支持分享,便于跟投、复制交易或集体投资以获取更高收益。在AI Agent、LLM、意图和链抽象等技术的配合下,搭建这类堆栈从技术角度并不困难。真正的挑战在于流量运营和建立信任机制。涉及用户资金流转总是敏感话题,这也是链上产品尚未取代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用户可以接受去中心化换取资金安全,但基本不接受去中心化增加安全风险。2020年,某组合投资协议获得投资,主打帮助用户应对DeFi策略的复杂性。然而,大多数用户并未长期使用该平台。链上收益策略是个公开市场,散户在服务器和资金量上难以与大户抗衡,很多收益机会无法被散户捕捉。相较于收益的不可持续性,安全问题和策略优化反而是次要的。在高回报时代,稳健理财几乎没有生存空间。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对链上化的ETF工具需求日益增长。从某数据平台的APY计算和展示,到某策略平台的持续运行,都表明这一趋势。严格来说,后者是一个策略销售和展示市场,结合人工和AI辅助决策。但链上透明性导致高效策略难以保密,最终可能演变为一场军备竞赛,收益率趋于平衡。Meme币热潮过后,传统DeFi模式难以复兴。业界正在思考Web3是互联网的下一步还是金融科技2.0版本。如果是前者,人类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运作方式都将被重塑;如果是后者,那么现有支付和在线证券交易平台可能就是终点。从Glider的策略可以看出,链上收益正在向平民资管时代转变。类似指数基金和401(k)造就美股长牛,庞大的资金量和众多散户将对稳定收入产生巨大需求。这正是下一代DeFi的意义所在。未来,生息资产上链可能成为趋势。目前,交易所、稳定币、DeFi和公链是少数真正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类型。其他产品如NFT和Meme币更多是阶段性的资产发行模式,缺乏持续自维持能力。自2022年起,实物资产代币化(RWA)开始扎根发展。特别是在某些重大事件后,人们更关注收益和稳定性,而非去中心化本身。如果传统金融能够拥抱电子化和信息化,那么区块链化也不应例外。当前,复杂的资产类型和链上DeFi策略阻碍了中心化交易所用户向链上迁移。然而,一些项目正在尝试将流动性转移到链上:- 某项目通过利益联盟将费率收益转化为链上收益。- 另一个项目将交易所永续合约以LP代币方式引入链上。这些案例证明了流动性上链的可行性,而RWA则验证了资产上链的可能性。目前行业处于特殊时期,尽管以太坊被认为缺乏活力,但实际上许多项目都在向链上迁移。或许,这是公链回归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大放异彩前的最后黑暗时刻。在众多产品中,一些开源APY计算工具已运行多年。各类收益展示平台各有侧重,随着时间推移,重心逐渐集中在生息资产上。目前,此类工具如果增加对AI的信任度,就需要面对责任划分问题;如果加强人工干预,又会降低用户体验。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将信息流和资金流分离,打造UGC策略社区,让项目方内部竞争,让散户受益。Glider因获得知名投资而受到关注,但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授权和风险问题不仅涉及钱包和资金,还包括AI能否满足人类需求,以及AI投资失败时如何划分责任。尽管如此,这个世界依然值得探索未知。加密货币作为分裂世界的公共空间,将继续生生不息。
Glider融资400万美元 DeFi投资门槛或将降低
DeFi理财新范式:简化链上投资,重塑行业格局
4月16日,Glider完成了由某知名风投机构领投的400万美元融资。该项目能够在复杂的链上投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得益于Intent、LLM等技术的发展,但DeFi整体仍需重组以简化投资门槛。
DeFi工具经历了从乐高时代到安全耦合的理财时代的演变。Glider起步于2023年底某公司的内部创业,最初形态是Onchain Bots,即组合不同操作步骤方便用户投资和使用。这种帮助用户理财的业务模式由来已久,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DeFi Summer时期都存在。
Glider目前仍处于内部研发阶段,其主要思路包括:
通过API接入方式连接现有DeFi工具,包括各赛道龙头和新兴协议,搭建B2B2C获客模式。
允许用户构建投资策略并支持分享,便于跟投、复制交易或集体投资以获取更高收益。
在AI Agent、LLM、意图和链抽象等技术的配合下,搭建这类堆栈从技术角度并不困难。真正的挑战在于流量运营和建立信任机制。
涉及用户资金流转总是敏感话题,这也是链上产品尚未取代中心化交易所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用户可以接受去中心化换取资金安全,但基本不接受去中心化增加安全风险。
2020年,某组合投资协议获得投资,主打帮助用户应对DeFi策略的复杂性。然而,大多数用户并未长期使用该平台。链上收益策略是个公开市场,散户在服务器和资金量上难以与大户抗衡,很多收益机会无法被散户捕捉。相较于收益的不可持续性,安全问题和策略优化反而是次要的。在高回报时代,稳健理财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对链上化的ETF工具需求日益增长。从某数据平台的APY计算和展示,到某策略平台的持续运行,都表明这一趋势。严格来说,后者是一个策略销售和展示市场,结合人工和AI辅助决策。但链上透明性导致高效策略难以保密,最终可能演变为一场军备竞赛,收益率趋于平衡。
Meme币热潮过后,传统DeFi模式难以复兴。业界正在思考Web3是互联网的下一步还是金融科技2.0版本。如果是前者,人类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运作方式都将被重塑;如果是后者,那么现有支付和在线证券交易平台可能就是终点。
从Glider的策略可以看出,链上收益正在向平民资管时代转变。类似指数基金和401(k)造就美股长牛,庞大的资金量和众多散户将对稳定收入产生巨大需求。这正是下一代DeFi的意义所在。
未来,生息资产上链可能成为趋势。目前,交易所、稳定币、DeFi和公链是少数真正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类型。其他产品如NFT和Meme币更多是阶段性的资产发行模式,缺乏持续自维持能力。
自2022年起,实物资产代币化(RWA)开始扎根发展。特别是在某些重大事件后,人们更关注收益和稳定性,而非去中心化本身。如果传统金融能够拥抱电子化和信息化,那么区块链化也不应例外。
当前,复杂的资产类型和链上DeFi策略阻碍了中心化交易所用户向链上迁移。然而,一些项目正在尝试将流动性转移到链上:
这些案例证明了流动性上链的可行性,而RWA则验证了资产上链的可能性。目前行业处于特殊时期,尽管以太坊被认为缺乏活力,但实际上许多项目都在向链上迁移。或许,这是公链回归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大放异彩前的最后黑暗时刻。
在众多产品中,一些开源APY计算工具已运行多年。各类收益展示平台各有侧重,随着时间推移,重心逐渐集中在生息资产上。
目前,此类工具如果增加对AI的信任度,就需要面对责任划分问题;如果加强人工干预,又会降低用户体验。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将信息流和资金流分离,打造UGC策略社区,让项目方内部竞争,让散户受益。
Glider因获得知名投资而受到关注,但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授权和风险问题不仅涉及钱包和资金,还包括AI能否满足人类需求,以及AI投资失败时如何划分责任。
尽管如此,这个世界依然值得探索未知。加密货币作为分裂世界的公共空间,将继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