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目方角度看上币难题:数据造假与传统认知的碰撞

robot
摘要生成中

项目上币之路的反思

在最近进行品牌和主网升级以及换币过程中,我们与多家交易平台进行了接触。作为一个从2017年就开始构建的项目,我们对这些标准流程已经相当熟悉。除了必要的合规程序和代码审计外,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预算、新增用户和流量,以及如何让现有用户受益等方面。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项目方需要流动性和新的交易场所,而交易平台则需要用户和交易量。

然而,在与交易平台的研究部门沟通时,我们遇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他们提出了几个可能导致我们无法上币或需要增加预算的问题。我想分享其中几个值得讨论的点:

首先,他们认为我们的数据和热度不足,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链上数据方面。这让我感到困惑,因为作为专业的研究部门,他们应该能够识别数据的真实性。例如,一个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社交账号,但每条推文只有几千浏览量和不到10条评论,这显然不合理。同样,链上数据中大量复杂的打包交易也不符合普通用户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在AI数据标注领域,由于其固有的门槛和成本,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标注活动,除非完全忽视成本或者目的并非数据本身。

其次,他们强调了投资机构背书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运营了6年多的项目,我们一直依靠自身资金发展,从未接受外部投资。在我们看来,这种纯社区驱动、没有机构控制的模式应该是值得赞赏的。然而,在研究部门眼中,这反而成了缺乏正统机构背书、不合法和缺乏热度的表现。

第三,关于代币流通量和估值的问题。我们的代币已经全部解锁,市值等于完全稀释估值,其中近70%的代币锁定在验证节点中。研究部门认为这可能带来巨大的抛售压力。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纯社区驱动的项目,谁会大规模抛售呢?况且,我们的项目已经存在多年,如果要抛售,为什么要等到现在?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市值和完全稀释估值不到1亿美元,对于一个拥有实际业务、产品、客户和收入的AI数据层项目来说,这个估值并不高。相比之下,那些刚上线就达到10亿美元估值的项目,才更值得关注其未来的抛售压力。

这些经历让我反思,现在的加密货币行业似乎变了味道。流量造假、数据作假、项目换皮,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创始人换皮",以及通过空投给工作室然后交给做市商出售等操作,竟然成了项目上币的基本套路。

我认为,上币过程应该更像早期的风险投资,重点应该放在团队的实力和项目的潜力上。如果上币都依赖于这些针对交易所和风投的技巧和操作,那么这些项目的长期发展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作为行业的老兵,我们了解这些手段,但我们选择不去使用。因为这些做法最终只会让工作室、灰产和投机者受益,而牺牲的是新进散户的利益、开发者的专注度,以及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回想2017/2018年ICO时代,尽管资源匮乏,但社区讨论的焦点都是如何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如何推广到市场,以及在发生黑客攻击时如何互帮互助。那时介绍风投和交易所上币机会都是无偿的,而现在则充斥着各种回扣、介绍费和管理费。

真心怀念那个纯粹的时代和纯粹的我们。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分享
评论
0/400
ApeDegenvip
· 07-18 03:51
数据造假都是基操好吧
回复0
Altcoin猎人vip
· 07-16 21:52
长短共赢 不给市场当韭菜
回复0
BlockchainBardvip
· 07-16 21:50
都是套路 谁不知道呢
回复0
元宇宙包租公vip
· 07-16 21:49
不就是为了割韭菜呗
回复0
TokenDustCollectorvip
· 07-16 21:48
割一波韭菜再说吧
回复0
FadCatchervip
· 07-16 21:29
数据造假 割一波大的是吧
回复0
Gas_Guzzlervip
· 07-16 21:22
跑路走起?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